延寿县六团镇东安村,是个距离延寿县城较远的贫困山村,近些年,每次走进村子都会发现让人眼前一亮的小惊喜、新变化。凭借着“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这个昔日“穷旮旯”,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脱贫致富样板村。
一排排整齐的秧苗迎风轻舞,一群群活泼的小鸭在其间畅游嬉戏……看到眼前的画面,东安村贫困户张万海感慨万千:“这稻子长得真好,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
张万海去年刚刚加入到东安村爱学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按他自己的话说,加入合作社,兜里有钱,心里有底。东安村爱学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年6月,经过几年发展,合作社入社土地面积增加到多亩。依托当地水稻种植资源优势,合作社大力开展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带领众多贫困户走上共同致富道路。同时,合作社与东安村鸭稻米种植基地共同注册了“东安泉”商标,“鸭稻米”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到去年底已带动20多户贫困户增收,每户获得收益超过元。
“无论是‘带地’还是贷款,村里贫困户只要愿加入合作社,我们都欢迎。不具备条件的,合作社会提供‘公益岗’,尽量使贫困户都有活干。”东安村党支部书记安爱学说,“鸭稻米是东安村走出去的名牌产品,也是帮助村民脱贫增收的法宝。”
脱贫路上,合作社把贫困户拧成一股绳,更有乡村企业发挥龙头作用,为脱贫攻坚助力提速。
距东安村鸭稻米种植基地不远,一排排蓝顶白墙的现代化鸡舍映入眼帘,这是东安村肉鸡养殖基地。经过两年发展,肉鸡养殖已成为村里一项重要脱贫增收产业。
今年66岁的贫困户侯荣平因为干活勤快,手脚麻利,被村里人称为“侯大手”。家里的稻田流转给了合作社,“侯大手”到肉鸡养殖基地务工。“我干活不惜力,烧锅炉、清理鸡舍我都能干,基地按月给我开工资,一个月元,早就脱贫摘了帽,我能不好好干嘛!”聊起村里搞起肉鸡养殖,“侯大手”赞不绝口。
老话说:“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指的就是畜禽养殖风险高。东安村哪来的底气?安爱学说,离不开县委、县政府支持,也离不开龙头企业参与。“咱们村的肉鸡养殖基地由村集体提供土地,由延寿县的肉鸡养殖龙头企业——延大牧业出资,按照企业生产要求建设4栋标准化肉鸡养殖小区,建成后产权归村集体所有,由企业和村委会一次签订30年运营协议,每年给村里租金30万元。”安爱学说,基地年出栏肉鸡90万羽,不但企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壮大了,全村贫困户更直接受益。每年,30万元的租金20%留作村里公用基金,其余的80%全部用来发展扶贫产业和用来支付扶贫户公益岗位工资。
“以前有贫困人口87户人的东安村,已经从‘穷旮旯’变成了脱贫致富典型村,如今已脱贫86户人,未脱贫只剩1户2人……”六团镇党委书记孙继成表示,“农户抱团+合作社带动+龙头企业引领”的精准扶贫模式是东安村“逆袭”的秘诀,“企业+合作社+农户”,克服了过去一家一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脆弱、产品影响力不大等弊端。这样的模式既是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一条现实路径,更是未来振兴农村经济、决胜脱贫攻坚的有效抓手和载体。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钱玺勇见习记者杨亚宁ZAKER哈尔滨记者郝欣/文李毅/摄/视频拍摄
编辑:刘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