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群庄稼汉摇变身飞手开着飞机赚大钱

北京中科白殿疯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要干,就干大块农田,最小也得几十上百亩。开最新型的飞机,什么自动绕障呀,什么自主飞行呀,什么可视操控台呀,能用的技术全给他用上。一个‘飞手’哪够,还得配个飞行副手,特专业的那种。你说这样的职业,一个月得赚多少钱?”“我觉得,怎么着也得一万元吧。”“一万元?那是平均月薪,旺季最多能达到2万”……听口气像是电影《大腕》台词吧,其实这是在描述一个职业——植保无人机飞手(飞行员)。

00:21

农家院走出的飞行员,靠技术吃饭,借趋势赚钱,有头脑又肯吃苦的他们,是乡村致富路上名副其实的“大腕”。

庄稼汉到“飞手”

一个月出省挣回1万元

从河南到山东再到吉林,一通忙碌后,5月7日,3台车、6名飞行员回到了延寿县六团镇。离家一个月,回到兴安村的姜国斌进门照了照镜子,好像晒黑了不少,虽然疲惫,但这一趟下来,给家里赚了1万元,心里美滋滋。

3年前,姜国斌还是个面朝黑土背朝天的农民,隔壁六团村成立了一家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他去瞧稀罕,新型的插秧机、收割机都没觉得新鲜,却被合作社新买的一架小飞机吸引了。

“就用它喷药、施肥?靠谱吗?”姜国斌心里犯嘀咕,其实别说他,当时就连合作社理事刘军,也是头一次接触无人机。“那年去外地参加农机展,无人机生产厂家说,喷药施肥,这一台飞机能顶好几个人,我想试试,就花6万多元买了一架。”刘军回忆,当时,他以为也就能算是个新鲜东西,没想到,无人机现在成了合作社主要业务和收入来源。

刘军说,他一直在琢磨,施肥、除草用人也能喷施,为啥花钱雇无人机的越来越多?“现在都提倡规模化种植,大田作物种植面积大,用人喷施效率太低,农用无人机市场前景广阔。现在土地流转很普遍,村里年轻人多出外务工,农田喷药、施肥用植保无人机完美解决了劳动力问题。”

私人雇佣到政府招标

借科技风抱团赚大钱

从1架到40架、从周边乡村到新疆、海南,如今,刘军他们合作社的无人机业务越来越多,光培训出来的飞手就有五六十人了,姜国斌就是其中一员。“有的飞手看到市场前景好,自己掏钱买飞机,但还是我们合作社的成员,我们抱团飞、抱团赚。”刘军说,现在已经不是合作社、种植大户花钱雇他们去喷药施肥了。“我们主要接政府招标的项目,比如这次去河南就是与当地政府签合同,为多亩的小麦施肥。”

合作社的实力壮大,无人机技术越来越牛。“最早的农用无人机还不能自主飞行,也不带可视的操控台。当时需要两个人操控一架飞机作业,我们的飞手主要操控飞机,让飞机可以稳定的在距农作物2米半高度上来回折返飞行,喷药施肥,同时还需要一名副飞,他要站在作业农田的另一头,隔着田用对讲机跟飞手沟通,提醒飞机快飞到农田边界了,可以调头了。”姜国斌介绍,现在最新型的植保无人机很强大,沿着农田飞一圈,就可以圈定范围,“自主飞行”还可以自动绕开障碍,只需要及时降落,更换电池和补肥补药,特别省心。新型农用无人机效率极高,一个小时可以飞完亩农田。这要是用人力施药,亩农田1个人最少要累死累活干5天。

输出技术到精准扶贫

无人机飞再远根还扎在土里

接单飞行同时,作为合作社驾驶培训师,经验丰富的姜国斌还要把技术传授给新人。同村的小伙子刘亮成了姜国斌徒弟,师傅50岁,徒弟17岁,一老一小先在电脑上模拟飞行,再用微型无人机试飞,最后用大无人机作业。年轻人脑子好使,一个月就能出徒赚钱。

刘军也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孩子们的活力,让刘军觉得合作社发展的步子还是太慢。有人建议,想有大发展,就该把合作社挪到县里、市里去。刘军掂量后决定,留在村里。“农村合作社不是科技公司,离农村、离农田远了,怎么可能干好?”刘军说,他们的合作社肩膀上还担着一副担子——帮村里脱贫。

“每年我们合作社都拿出3万元帮扶30户贫困户,每户元。”刘军说,乡村振兴、科技兴农是潮流,精准扶贫、脱贫致富也是大势所趋,合作社根要扎在土里,护好根才能枝繁叶茂,才有发展。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钱玺勇记者:郝欣

编辑:马云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4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