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延寿禅师开示,领悟“众生皆有佛性”,修因证果都在定慧中
文青衫文斋
唐末五代时高僧延寿禅师,将密教的密行及法相、三论、华严、天台等诸学说,与净土理论折衷而综合为一,开历史之先河,启迪了后来佛门诸宗并合修学的端倪。延寿禅师说,禅修要时时刻刻保持灵台清朗明照,不要被外缘蒙蔽,不要受境界影响,时时朗照,从一点点的修行开始、从觉照开始,一点点修、一点点体会,直至至宝至尊的证悟境界。
证悟境界就是佛性,原指诸佛的本性,后发展成为证身成佛的可能性、因性、佛性种子,意思是一切众生皆有觉悟的本性。所谓佛性,就是众生成佛的原因种子,是对众生成佛的可能性所做的保证。众生本来就具有见识自我本性的最简单、纯洁的本来心性,由于有这样的心性,才具有觉悟和反省的能力,清楚地去认识周围的事物,知道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事情应该做,应该怎么做。
延寿禅师在《定慧相资歌》中说:“猕猴学定生天界,女子才思入道门。”意思是说,尽管省委猕猴,只要跟着禅修之人打坐,终有一天也能证悟因果;身为女子如果能笃信佛法,就能够踏入修道之门。修因证果的整个的过程,众生平等,众生皆有佛性,都是具备在定慧之中。定慧具备了,一切都具备,一切众生皆可证果。
如果离开了定慧、除去了定慧,凡夫就是凡夫,就无法证果,没有办法讲修证、没有办法讲大道。也就是说,大道就是定慧,定慧就是大道。定慧就是当下,当下一念不生、寂寂然、非常空寂,就是大定,没有分别、没有执念、离身心、离世界、离分别、离能所、没有边际、也没有内外,这就是法身。
“慧”在禅修之人修因证果开始的时候,灵光只是一点,或者当下一点朗照、一点明白,只要在寂寂当中照着它,到后来整个身心就融在这个照当中。然后,境界开始变得朗照、没有分别的朗照、明明朗朗,安念一起,照就没有。这时,在非常的空寂当中,这个明朗越来越透彻、越来越朗照,力虽越来越大。然后,朗照一片、一片的朗照,行住坐卧都是这样,再也见不到安念、再也见不到烦恼、再也不会执著身体和世界。世界一切都在朗照中,一切都在这里显现、在这里起用。定慧就来自朗照,定慧开始的时候,就是明心见性、修因证果的时候。
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在定慧当中,所以说,整个的定慧,从修因到果证就是它,没有别的。禅修就是为了定、为了空寂,正念佛的时候,了了分明、清洁爽爽,进而产生慧。不断地深人、不断地彻底、不断地圆满、不断地究竟,然后在朗照中变化无碍,直到圆满。修因证果千万不要住在境界上、不要住在分别心上、不要执著在法上、不要落在身体上。虽说“众生皆有佛性”,但任何一住,定慧就没有了。
你执著身体的定,不是真定。执著分别心的一种慧,不是真慧。真正的定,是没有分别、是一种寂灭、寂止不动。真正的慧,是郎照、明明朗朗,它是没有分别的朗照,不是一种知识、不是概念、不是思想、不等于是普通的只是知识智慧。真正的定,是一种消融明觉、超越。真正的慧,是显现、是朗照、是直接的体现。
因此,修因证果时,你的工作是慧、走路是慧,一切一切的作用都是慧。但是,走路时找不到自己,就是定;说话时找不到自己,就是定。处处定慧,处处都可体现定慧。智慧朗照,任何时候都是这样子。在任何世界当中、尘劳烦恼中,心一点不动、一点没有染污、没有执著,对这个事物看得清楚,定不是偏枯的,不是殊胜的,是来自“众生皆有佛性”的佛性中。没有欲望,寂然不动,又了了分明,又能起用,非常亲和,非常自在,而又具备一切,其实这就是道之所在。悟道不是把道当成一个境界来追求,那样你就没有道了、失道了。所以,我们说,如要修因证果,“自利利他因果备,若除定慧莫能论”,就明明白白地说明了其中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