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产粮第一大省的丰收之变新华社新

黑龙江省勤得利农场钧达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稻谷。谢剑飞摄新华社哈尔滨10月30日电(记者韩宇、王建)黑龙江省通河县富林镇五合农民水稻种植合作社联合社院落内,堆满了刚收获的稻谷,联合社总经理李久明却并不急着出售。“现在我们很少卖稻谷了,基本上都是加工后卖大米,并且有自己的品牌。”李久明说。10月末,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秋收接近尾声。行走在黑土地上,记者调查发现,丰收的背后蕴藏着可喜变化:从卖稻谷到卖品牌大米,从人力劳作到科技主导,从优质卖不上价到优质优价。这些变化折射了中国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的“时代之变”。黑龙江省通河县富林镇五合农民水稻种植合作社联合社,职工在查看收购的水稻成色。谢剑飞摄在一个产品展示柜里,展示着不同品系、不同规格的大米,重量有5斤、10斤、20斤……“现在城里人都追求吃鲜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也千差万别。”李久明说,近两年私人订制的需求也比较旺盛,联合社需要从不同消费者的角度考虑种植和营销。五合农民水稻种植合作社联合社由5家合作社组成,经营水田10.5万亩,收获的稻谷由当地加工厂代为加工,并为大米注册了“临子河”品牌。联合社年加工大米约4万吨,销往北京、山东、上海、重庆、四川等地。除了直营店,还在多个网络销售平台卖大米,网上销量约占总销量的十分之一。通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乔磊说,通河县水稻面积万亩,近年来农民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从卖稻谷到卖大米,拉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黑龙江省勤得利农场钧达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亩水稻已收完,56岁的合作社理事长李国财把自己与父辈那代人的种地方式进行了比较。他说,过去秋收用小镰刀,2个多月才能收完,现在大马力收割机,10天左右全部收完;过去人工插秧,1人1天插不到1亩,现在1台自动高性能插秧机,1天插秧50多亩。在黑龙江省通河县的一家大米加工企业中,职工在操作全自动大米加工设备。谢剑飞摄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大豆院士工作站爱辉绿色发展示范基地,亩大豆依托爱辉区林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大豆高产攻关创建,目前大豆已收完。爱辉区林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侯文林说,尽管七八月份遭遇连续强降雨,但亩产仍达到多斤,主要得益于农业科技。“啥地块,播啥种子,施什么肥,怎么播种,如何田间管理,都按照专家意见,种出来的大豆比一般地块产量高。”侯文林说。近日,在黑龙江省延寿县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办公室,一家山东农业企业的代表正跟合作社理事长姚宏亮洽谈。这家山东企业的销售负责人陈志伟说,从播种到秋收,他们对合作社生产有机水稻的过程进行了考察,决定先预订5万吨,每斤稻谷5.5元,远高于市场价。之所以能赢得客户认可,卖上高价,姚宏亮认为,一方面发展有机种植,另一方面用数据说话。去年开始,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承担了智慧气象“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及溯源”试点。田间气候仪器可以检测空气温湿度以及土壤水分和温度、光照强度、风向、风速、雨量等16种数据。依据这些数据,通过第三方出具一份大米气候品质评价报告证书,并制成独有的溯源信息库,存储了文字、图像及视频资料,形成一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9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