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浩然
■華東師範大學
■香港絲路文化協會
春秋時期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發乎情,止乎禮」的思想在社會中經過歷代發展,成為道德和倫理準則所標榜的「禮樂制度」,提倡以「仁愛」來解決階級之間的社會矛盾,實現「天下有道」的古代和諧社會,對後世政治、文化、藝術和道德思想影響巨大。「禮」主要從形式上規範正確的行爲舉止,包括每個人按身份來配置應該履行的禮儀和義務。「樂」的部分則從情感上聚合社會的心理方向,通過制定典範的詩歌、曲目和舉行集體演奏等方式,來締造統一而和諧的社會氛圍。這套禮樂制度一直影響後世中國兩千年的社會發展,並傳播至海外,包括朝鮮、日本、越南和琉球等地。其中,高懸在東海的琉球列嶼,尤以恪守「禮樂」制約自居。
清代乾嘉年間詩人孫爾准,祖籍江蘇金匱(今無錫),官拜閩浙總督,為安定台灣民心而修舉水利,曾有詩句云:「鯷壑東瞻寒礁石,雞籠西顧連崇岡。」雞籠為今天的基隆,崇岡則位於無錫宜興,詩人在寶島懷念故鄉之餘,也向東瞻望茫茫大海上的「東鯷壑」。據《漢書·地理志》載,早在西漢時就已接納「東鯷壑」兩邊「二十餘國」稱臣並依次納貢,「東鯷壑」指的是台灣島東側、琉球列島、宮古八重山列島至姑米山(今稱久米島,位於那霸市以西公里處)西側一帶的「黑水溝」(今稱「琉球海溝」),是中原帝國與藩屬國琉球的分界線。《後漢書·東夷傳》始把琉球與台灣島並稱「夷洲」,按《三國志·吳志》記載,黃龍二年(年)有「甲士萬人」往返大陸至「夷洲」,表明從浙江沿海前往台灣與琉球一帶海道交通由東吳水師開闢。直至魏晉之際,仍有「東鯷即序,西傾順軌」一說。
▲那霸市的「守禮門」,是琉球王國的國家象徵,仿中國牌坊造型。原建築在二戰後期的「沖繩戰役」中被毀,今建築為年重建復原
隋大業三年(年),煬帝令羽騎尉朱寬出海尋訪海外異俗,行至釣魚島外西南公里處時,見珍珠般的一大片島嶼「若虯龍浮於水面」,遂為其取名「流虯」,唐代編纂《隋書》時,因「虯」意為小龍,為避帝王龍諱而更名「流求」。按《隋書》記載「流求」的地域風貌來說,研究學者一般認為是包含台灣島與琉球列嶼在內,由此得論兩地古為一體,此後歷經唐宋元至明初均有商旅往來。「流求國」之稱,則可上溯至始自年三山時代的南山、中山、北山三國,和之後在年統一的尚氏王朝。明洪武年五年(年),琉球中山國的察度王遣使來華稱臣納貢,正式成為明朝廷的藩屬國,並賜名「琉球」,寓意琉璃玉與珍珠球之美;三十一年(年)朝廷遣「閩人三十六戶」移居琉球的姑米山(今久米島),以「唐營」為聚居地,中原文化與社會禮教制度隨之廣泛地遠播琉球。《明實錄》有云:「琉球一歲常再貢、三貢。天朝雖厭其煩,不能卻也。」可見中琉間的藩屬關係緊密,加上朝廷名義上奉行海禁政策,實質上將海上貿易徹底國營化,並高度設限以防私營,為極具商業頭腦及政商一體的琉球人創造了巨大的專屬利益,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緊握東北亞與東南亞之貿易水道,故有「萬國津梁」之稱,歷史上經濟極為富庶,商船終年穿梭不息。
▲照片為鎌倉芳太郎於年所攝的那霸市首里城王室城堡,初建於13-14世紀,佈局依中國宮殿式建築為藍本,先後於年、年、9年、年、年5次被焚毀。日本於年侵吞琉球後,在-年把其正殿改爲國家神道教拜殿,首里城遂由王國的政治外交與經濟文化象徵,被轉換成日本國族主義進入琉球的功能性精神樞紐,藉以鞏固其在島上的統治
清季康熙年間,册封使张學禮著《中山紀略》云:「自唐宋至元,王之長子應襲爵者,至中國入國子監讀書習禮」,可知雖歷世代更替,福建人帶去的中華文化,自始已影響深遠。乾隆八年(年),第二尚氏王朝的尚敬王下令用漢文編纂的《球陽記事》,記載了其之前率領多人考察琉球全境的事跡:「冬十月間,王視農暇,親率國相、王子、按司、法司、紫巾官等巡行山北,觀風整俗,賑助撫綏而撰日發駕巡行有法。由是王駕所過之處,民不勞一力,財不費一毛,百姓欣欣然,撥雲霧見青天,至十一日歸京。」所述展現了王權的實力之餘,也通過體恤民情來凸顯其一國之君的道德品行,以自身的勵精圖治和高尚情操來感化國人,是儒家「禮教」在琉球有效實施的具體表現。
而中土的「樂」文化元素,也融進了琉球當地的音樂、舞蹈、戲曲和樂器中,明太祖賜姓閩人三十六姓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想通過閩籍華人的移民,將中原傳統習俗傳播該地,「始節音樂??改變番俗,而致文教同風之盛。」故而琉球藝術明顯保留了閩浙一帶遺風。明人陳侃在《使琉球錄》所述,琉球接待冊封使時「金鼓笙簫樂,翕然齊鳴……樂用弦歌,音頗哀怨,嘗聞其曲,有人老不少年之句,亦及時為樂之意也,如《唐風》之《山有樞》也,更以童子四人,手繫折而足婆娑以为舞焉。」到嘉靖年間郭汝霖出使琉球,寄居於當時接待外使的「思息亭」,他形容那裏的生活是「圖書在前,琴瑟在御,以吟以詠,以弦以歌,庶幾造化遊而忘其身之在異鄉矣。」康熙年間,琉球御書院派遣樂師至福州學習音律戲曲等,爲時6年,歸國後教授樂生。清人焦循《劇說》有載,出使琉球的外使發現該地經常上演中國戲文,王宮妃嬪尤其喜歡《拜月亭記》《西廂記》之類的言情戲目,但宴請中國來訪使者時皆不演,每每只演《金(荊)釵記》和《王祥臥冰》等,以「嘖嘖表歎中華之節孝云」。
此外,樂器的傳播尤以琉球「三線」(Sanshin)最為著名,明代時由福建人將中國三弦琴帶往琉球。17世紀第二尚氏王朝的王子、被譽為「琉球五偉人」之一的向象賢,提倡改革三線的製作工藝,並設立「三線主取」一職,由王室人員專責管理三線的製作,經數代工匠改良並進行本土化,創造出琉球獨有的樂器「三線」,被認為是琉球音樂的靈魂,甚至視為是傳遞神靈聲音的媒介,由此而發展出一種稱為「三線歌」的自彈自唱表演形式。曲目多從中土傳播而來,按《中山紀略》所述,姑蘇陳翼親自赴琉傳授的就有9首,包括《平沙落雁》《关雎》《秋鴻》《漁樵》《高山》《流水》《洞天》《塗山》和《思賢操》,是琉球貴族的必學之藝被認爲是修身養性之道。「三線」在17世紀再從琉球傳到日本,成為後來的「三味線」。從琉球音樂、戲曲、樂器的發展過程可明顯看出琉球人民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從積極學習到本土轉化,使之融入為自身本體文化中。直至今天,琉球民間還流傳一個視「三線」為比生命更重要的感人故事。相傳有一對用同一塊烏木樹芯製作的「夫妻三線」,二戰前為一對夫婦所有,戰爭爆發後丈夫被皇軍強征入伍,不得不離開妻子,道別前將這對三線小心翼翼地包裹起來,並深埋一處森林,因而倖免於難。可是,戰爭的殘酷無情對琉球的破壞是極之嚴重的,美軍大轟炸和本土的「玉碎」政策消滅了當地幾近一半人口,人雖亡而琴尚存,戰後被發掘出來得以公諸於世。
▲美軍管治時期(-年)由琉球郵政發行的《尚灝王(在位時間:-年)愛用的「翁長開鐘」型三線》郵票,樂器全長76.7公分,由於琴筒共鳴共振所產生的餘韻悠長清晰而細膩,彷如清晨敲響了寺院鐘聲一般,能傳達千里而得名
▲琉球傳統歌舞表演,舞者和樂手身穿琉球傳統服裝,演奏樂器包括了古箏和三線
從我們在維港內外為你捕捉劇變中國全景圖背後的微表情
或許陌生
卻不失真·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