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第一次购买颜文瑾先生的轻焙火文山包种就已经有四五个年头了。当时还在做外贸,对这样的茶会有些不同的理解。那个时候的我也只是知道“北文山,南冻顶”的说法。
“北北基”与新台北人
陈焕堂先生和林世煜先生早在书中的描述“台北县坪林乡”,如今这个说法随着新北、台北、基隆在台湾北部“三足鼎立”后变成了撤县设市,改为“台北市坪林区”。而小说《台北人》正是白先勇先生笔下的一曲时代挽歌。
为何而包种
包种,就是特别包装的意思。台湾的茶树品种从福建闽北、闽南两地引种过来种植培育。当时,福建安溪茶农用武夷岩茶的加工工艺,制作出一种乌龙茶,有着清新的花草香气,干茶呈现条索状,茶汤蜜绿鲜艳带黄金色泽,滋味甘醇滑润,非常受当地茶客们喜爱。茶商在卖出这种茶的时候,用当地产的毛边纸裁剪成两张方块大小,内外相衬的方式将茶叶包成四方形的一个小包,最后在上面盖上自己家的行号印章,当时这种安溪乌龙茶就被大家称为包种茶。
到了清同治年年,台湾茶叶生意进入低谷,一些台湾茶商将仓库滞销的乌龙茶运至福州,制作包种茶出售。清光绪七年,福建茶商带着制茶工人坐船来到台湾,在台北设厂制造,闽南语称台湾青心乌龙茶树品种为“种仔”,因此称为“包种茶”。最好将制好的茶由台北装船运往厦门,再由厦门通过海路运往东南亚各国,获利颇丰。而后当地茶农纷纷效仿,从此,台湾正式开始了包种茶的制作历史,其产量也逐年增加。
文山包种的包种的谐音“包中”,是清朝时寄予了“包中状元”的美好之意。近代的台湾茶习俗里,仍有考生在大考来临前,喝上一杯包种茶,祝愿考试包中,文曲星庇佑。
上世纪初两位安溪茶师王水锦、魏静时来到台湾,坚持了闽南乌龙的制法特点,创造出的包种茶不需要窨制就能天然带有清花香。日据时代,文山包种的主要市场是日本占领的东北、华北地区。时至今日的文山包种即传承了那一脉的风味特点。
没落的文山包种
在台湾高山茶区,你可以深刻体会到台湾种茶人对自己土地的珍惜,对种植方法和工艺的不断学习和积累,加上原始生态的高山种植环境,是台湾好茶产生的根源。台湾省就那么大,因此往往会出现一个茶树品种会制作出不同的茶品,这一点在台湾高山茶区会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在台北这点几乎没有呈现。
在台北有两个大产区,一个是坪林一个是木栅。坪林最高海拔是公尺,在高山乌龙盛行的年代,文山包种怎么也拼不过高山产区的乌龙茶。文山包种在高海拔的独特韵味面前几乎没有任何优势。加上茶改场的引导,高山产区开始试制红茶、蜜香等不同类型是茶,而文山包种,永远是那种制法,地处台北郊区,农地的每亩市场价值远大于阿里山、中央山脉们。
台北市区的居民们饮用水则是用翡翠水库上游北势溪,它贯穿整个坪林境内。因这个缘故,坪林的环境保育受到特别重视,除草剂、化肥农药被严控。因此它不像冻顶乌龙那样会扩大产区,最后的结局只能是没落。
文山包种的风味
和神话与诗歌一样,制茶也是一种象征的语言,通过香与水的呼应,显影生命井然的秩序,在滋养和被滋养中逐渐明晰的脉络,会在一个人生命中生根发芽,终将整个人都将和茶一起紧密地结合,官能的敏感对应着思想的探求,让灵魂简化到本质,这样的身心交感反过来成就了制茶人自己。这个成长的过程就是对有价值的认识与工艺不断琢磨、研究的过程,去探究其中的好,去理解并成全这种好。一个独树一帜的茶人除了多方师法之外,必然有极为独特的发现和坚持,对自我的呈现也有严谨的的标准。这是制作文山包种的人。如今来看,他们或许坚守了“古法”。
坪林的斗茶赛,茶改场文山分场会将获奖的茶分为特等奖、头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五朵梅、四朵梅、三朵梅、二朵梅、一朵梅、优良奖。台湾行政院农委会茶叶改良场从吴振铎场长开始,就推行比赛茶。偶然我有幸得到年的文山包种。
开汤冲泡,呈鲜丽的蜜绿色;文山包种呈现的花香,幽雅清冽、芬芳扑面,虽然个性张扬,仍不失郁实澄净;而从容不迫的气度,也绰约着灵动的神气,天真烂漫、跃跃欲试,似乎不肯安心于水中,总是要脱颖而出。那种鲜明的栀子花香,还有兰香娇艳清纯、丰富充沛,由清扬而沉稳。
对于68年的老文山包种来说,可以说是简直喝了个寂寞。或许当年的文山包种也在根据客商的需求在不断调试标样,从不焙火到窨製花茶,从文火烘干到最后干脆放成老茶,这一切都在以当时的经济形势和客群的口味来恒定。
而现在看到的这个文山包种,或许在当年只是一个口粮茶罢了。入水才会彰显醇厚和类似酸枣糕的香气。这种香气,早就是在陈化后衍生出来的味道了。或许这个茶也就是当你文火烘了一遍后慢慢放置的,也说不准,因为老茶年龄我也无法去判断,只知道这个茶放下来仓储干净而且喝起来很不错。
为什么我把标题定为:文章风水茶,真识没几个。
这是台湾的俗语,意思是文章、风水和茶是最难懂。台湾茶市场长期是由比赛决定茶的制作走向,文山包种比赛茶审评喜好干茶外形紧结,茶农为了迎合审评喜好,往往采摘过嫩的茶青,制作时杀青不足,追求墨绿色、条索紧结的干茶,空有外表,冲泡后香气不足,苦涩未去。茶芽嫩采,对于茶树长远来说是大忌。应了那句俗语,茶很难懂,哪怕是最权威的评审也误导了茶的方向。
当然,制茶、喝茶都需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先以科学客观的依据来判断,然后再是个人的喜好。首先要明确端正好自己的原则和态度,日常多接触多了解茶,将对不同茶的品质风味认识转化为个人的经验,再经常对经验进行总结,进一步提升为可以参考的理论知识。这样自己的品饮技巧和味觉感受也会得到显著的提高。
鱼啊乐生活是內心所選,不是人生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