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延寿县延河镇团山村,整齐有序的农家小院温馨宜人,通屯路、屯内路全部硬化,村文化广场上的村民翩翩起舞,村史馆里人头涌动,村民脱贫士气异常高涨,葡萄园、蔬菜园、光伏发电等增收产业项目风生水起……一个贫困村在短短几年间实现了从贫穷到致富的蜕变,村民们都说离不开“拼命三郎”许书记。
村民们口中的许书记,是哈尔滨市委政策研究室派来的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许雪莹。从年6月到现在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他的头发变白了、皮肤变黑了,但是一颗为百姓脱贫致富服务的心却始终如一
改善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团山村有户、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8.2%,团山村贫困人口比重大、土地贫瘠、基础设施落后、因病因残致贫多、发展意识不强、种植结构单一等因素,严重制约团山脱贫致富的步伐。团山村地处延寿县的“西大门”,全村4个自然屯,之前只有1个屯实现了屯内路硬化,其他3个屯都是砂石路,当遇到雨、雪等恶劣天气时,道路积水满路泥泞,人车行走极为困难,尤其是秋收时候,满载粮食的农用车压过几次,路面就出坑,百姓苦不堪言。
许书记刚驻村就发现了这个情况,通过调研了解情况后,立即向县政府提交修路的紧急报告。
经多方筹资,省市县的大力支持,投资万元的5.5公里的屯内路和3.3公里的通屯路,当年10月建成通车。“这回无论刮风下雨都能出行了,秋收再也不怕车进不了屯了。”72岁的老生产队长于振江告诉记者,现在路通了,地净了,农民的心气也顺了。
许雪莹常说,改变贫困村状况,先要解决基础设施问题。驻村第一年,不仅把路修上了,还改造了6户民房,困扰多年的合格自来水用上了……。
工作队驻村扶贫以来,就特别注重村容村貌和文化生活建设,开展了清理垃圾、污泥,清理路障,清理柴草垛的“三清”活动,村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不仅如此,他带领村两委,建立了团山村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和村民约束机制,从“根”上彻底改变脏、乱、差的局面。
为民服务:融入百姓身边
从进村那天起,许雪莹就再没把自己当成机关干部,百姓的疾苦成了自己的闹心事,百姓家里的事成了自己家的事。
每次去镇里、县里办事,许雪莹都先在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