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通讯员石延寿报道)一个流动党员就是一面流动的旗帜,一个流动支部就是一个流动的战斗堡垒。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驻深圳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马英充分发挥流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异乡创业致富的康庄大道上默默践行着党员不变的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为党旗增添光彩,让党徽熠熠生辉。
民和县授予马英的拉面店为“民和县拉面产业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称号
●起家“一碗面”
地处青海东部门户的民和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县,全县有22乡镇个村43.8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到70%已以上,少数民族人口占到60%以上。民和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六盘山片区),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青藏高原,一大批饱尝贫穷煎熬的民和农民,怀揣创业致富的美好憧憬离土离乡,奔向祖国大江南北的劳务市场寻找脱贫致富的新门路。
目前,该县仅仅在省内外经营拉面生意的有多家、从业人员达2.13万人,他们分布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年全县拉面经济经营性年收入达13.8亿元左右。
有着20年党龄、10余年村干部经历的民和县川口镇南庄子村村民马英就是这支创业大军中的一员。
年,马英带着家人在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尝试着开办了一家拉面店,想从中寻一片创业致富的天地。然而,天不遂人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他在深圳勤劳打拼的创业之路仅仅维持了三年时间。
年,马英再次到深圳端起了那一碗“面”。一家人先转租了一家面馆落脚起家,勤劳,肯吃苦,手艺好让他的拉面店在短短两年扩大到5家拉面店。考虑到精力有限,最终回落到3家拉面店,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如今,马英从一碗“拉面”起家,在深圳大地上拉出了一条创业致富的康庄大道。三个儿子各经营一家拉面店,带动10余名民和务工人员在拉面店实现就业,每个月他们也有四五千元的工资收入。
马英告诉记者,现在3家拉面店生意还算可以,每个拉面店都有20余万元的年纯收入。
其实,在深圳及周边地区像马英一样,一大批有闯劲的民和农民通过“一碗面”摘掉了穷帽,拉出了一条致富路。马英告诉记者,年他刚到深圳创业时,这里只有多家民和籍拉面店,近几年来,通过政策扶持、创业能人带动、“邻帮邻、亲帮亲”,在深圳地区的民和籍拉面店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到多家。
图为年9月30日,民和县委书记杨海林为民和首家驻外省流动党员支部揭牌
●拉面老板变身“党支书”
年9月30日,对于常年打拼在深圳及周边地区的流动党员来说,这一天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民和县驻外省的首个流动党员支部委员会在深圳市福田区福保街道的一家民和拉面店门前揭牌成立。
而这家拉面店的老板就是在深圳靠一碗面“起家”的民和籍流动党员马英,也是首任驻深圳流动党员支部书记。
作为民和县驻外省的第一家流动党支部,民和县委十分重视,在深圳公务出差的县委书记杨海林亲自赶往现场为之揭牌,并为大家上了一次特殊党课,希望在外务工的民和籍党员要永远坚守入党初心,始终牢记党员使命,充分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倾力经营好青海这碗“面”,带领家乡更多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让流动的旗帜在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高高飘扬。
民和是青海的一个劳务输出大县,每年有大批不甘落后的农村劳力走出家门寻找致富商机,而在这支怀揣梦想的劳务大军里包括了多名农村党员,他们分布在全国各省市的90多个地级市(地区、州、县),其中长期固定外出务工的有多名,仅在拉面行业就有多名。
他们虽然在事业上闯出了一片新天地,但由于远离所在党组织,无法正常参加党的组织生活,让好多外出务工党员缺失归属感。
为进一步发挥好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民和县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和流动党员中建立健全党组织的实施意见。
而驻深圳流动党员支部的成立,就是县委加强流动党员管理举措落地生根结出的“果”。
新成立的驻深圳流动党员支部现有10名党员,隶属于民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总支部。党支部书记马英表示,将牢记初心使命,建好阵地、带好队伍,带领大家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经营好拉面产业,树立好民和拉面人的良好形象。
党支部成立以来,马英团结带领在深圳打拼的党员学习领袖思想,回忆党史历程,重温入党誓词,畅谈拉面未来,并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入党初心和党员使命,还从年轻有为的民和拉面人中培养了2名入党积极分子。
图为今年疫情期间,马英携家人准备多份爱心餐送给一线执勤人员
●战“疫”路上急先锋
“这是青海拉面,这是大盘鸡,大家趁热吃了吧……”2月15日中午时分,在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前官井头疫情防控执勤点,一位在深圳经营拉面店的青海大叔一边向执勤人员分发“爱心餐”,一边叮嘱大家趁热吃。
而执勤人员眼里的这位青海大叔,就是民和驻深圳市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马英。
今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节奏,春节打算关门歇业的马英放弃原本的休假计划,带领一家人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支援疫情防控工作,先后向深圳一线执勤人员送出免费“爱心餐”余份,向当地市民免费提供一次性医用防护口罩1多个,马英还自愿参加社区执勤服务30天,带头并倡议在深圳的民和拉面人捐款3万元。
马英告诉记者,说不怕病毒感染那是假话,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更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他没有不冲锋在前的理由。
马英的支援抗“疫”行动,是民和拉面人支援抗“疫”行动的一个缩影。据了解,疫情发生后,民和拉面人共捐出43万元爱心捐款支持抗“疫”工作,其中在深圳的4名民和拉面人也开展了爱心送餐活动,13名民和拉面人累计向当地市民发放2万多个一次性医用防护口罩。
抗疫情不忘谋发展。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管控后,在民和、深圳复工复产政策扶持下,驻深圳流动党支部带领广大民和拉面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有力有序推进复产营业,最大限度降低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据马英介绍,目前深圳地区的大多数民和拉面店恢复营业,同时还新增了10余家拉面店。
深圳地区的拉面经济复苏,只是民和县拉面产业复苏的一个缩影。为助力拉面经济加速复产营业,民和县协调解决拉面贷款户万元,发放复工复产奖补资金户.2万元,助推全县拉面产业复工营业率达92.8%,带动就业2.13万人,其中今年新增拉面经营户80余户,仅仅7月份全县实现拉面经营性收入1.15亿元。
民和拉面人的抗“疫”行动得到了所在地党和政府的认可和肯定。今年6月,深圳市宝安区民族宗教事务局送向民和县驻深圳市流动党员党支部送来了印有“同心同行抗疫情,民族团结一家亲”字样的锦旗,感谢党支部、在深党员在疫情防控中发挥先锋作用。
民和县驻深圳流动党支部支援当地抗“疫”有力被深圳市宝安区民族宗教事务局赠送的锦旗
●群众利益无小事
今年4月23日晚,对于在深圳经营拉面店的松树乡加仁村村民冶廷录一家人来说,就是一个噩梦之夜。
当天夜里10点多,冶廷录在家点火做饭时,因煤气泄漏引发火灾,导致冶廷录被大面积灼伤。
次日一大早,获知消息的民和县驻深圳流动党支部书记马英来不及多想,急匆医院烧伤科了解情况。
“你们别担心,有党和政府在,有党支部在,有家乡的拉面人在,一切都会挺过去的。”医院里急得团团转的家属,马英一边安慰家属,并把随身携带的元现金捐给了家属。
因为情况紧急,马英随即联系宝安区统战部、民和县地方品牌局寻求帮助,并得到多方的大力支持。当地卫生、医院开通绿色通道率先救人,松岗街道办还第一时间解决了5万元救助金,为暂无居所的家属免费提供了临时住所。民和县地方品牌局协调县民政部门也在第一时间解决3万元救助金。同时广大民和拉面人纷纷捐款,齐心协力帮助冶廷录一家人渡难关。
出院后,在马英的积极协调和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医保不在深圳的冶廷录通过异地结算,在深圳报销了32万元医药费。
出院后的冶廷录感慨说,他能够从垂危中挺过来,多亏了党和政府的莫大关怀,多亏了驻深圳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马英以及广大民和拉面人的倾力相助,他将永远记住这一份真切的民族情分。
为了表达内心的这份感恩之情,出院后的冶廷录将一面面印有“心系百姓有担当,为民排忧好作为”的锦旗,分别送给了帮助他转危为安、渡过难关的相关单位,深表内心的感恩之情。
流动党支部书记马英的百姓情怀也感动了深圳市宝安区民族宗教事务部门,他们特地为民和县驻深圳流动党员党支部赠送了“一心为民,真情相助”锦旗。
不仅如此,马英还是深圳市伊协常委,他也是在深圳市伊协常委中唯一的青海籍拉面人。他不仅心牵着群众冷暖,而且还是一个有经验的矛盾纠纷调解员,一些结仇积怨的民间矛盾纠纷在他的调解下化干戈为玉帛,在推动当地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排头兵”作用。民和县授予马英的郁金香拉面店为“民和县拉面产业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称号。
一面面锦旗,既是一份份荣誉,更是一份份责任。马英表示,今后他将倍加努力,把党支部建设得更好,让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更有热度,让来自民和的这一面面流动旗帜,在异乡创业致富的康庄大道上更加鲜亮、更加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