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县委书记对县委书记的认知(1.权力)。
无能的愁死胆小的,吓死想不开的冤死。
作者李克军,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八点半到岗,每周至少有,两天看文件到晚上八九点三四天出去应酬,接待领导会见客商拉关系建人脉,每周可以在家安心吃晚饭的时间不足三天,做了八年半县(市)委书记的李克军,形容这种工作状态是"白加黑五加二"。
他说做县委书记期间感受最深的是压力大、责任重,哪个方面出了乱子,都不好向上级和百姓交待。年3月李克军开始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延寿县担任县委书记,年调任阿城市(县级市)市委书记,年他进入黑龙江省委巡视组成为一名巡视专员,直到年7月退休。
退休后的李克军似乎有些"另类",他不像别的老干部每天钓鱼、练书法、乐乐呵呵地在家养老,他要继续做一件在他的子女看来冒风险的事儿,写一本书记录下县委书记这个群体的真实状态,他们的理想与欲望尴尬与无奈,在现实面前发自人性的选择以及对自己的拷问。
李克军坦承县委书记也是普普通通的人,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而他想做的不过是在这本书里说说真话。年到年,他创作完成《县委书记们的主政谋略》,全书共收集近多位县委书记的真实故事。
其中20多位是李克军亲自走访,剩余的则源自新闻报道资料搜集或可靠信源。通过这些真实案例李克军生动地勾勒出了中国基层县域的官场生态,详细地阐述了县委书记的行为准则和为官之道以及其背后深层的逻辑01权力。"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年近七旬的李克军在县乡跟老百姓打交道久了更喜欢用一些俗语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基层的权力运作。
他坦率地指出县委书记是县级政权的核心人物,在公务员职级序列中虽然仅仅属于处级干部,但作为党和国家各项决策运行的"终点站",县委书记的权力很大达到25级。
首先县委书记掌握着实际的用人权级,虽然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从形式上看现在的县委书记对干部级、选拔任用仅有三项无足轻重的权力:一是对组织部门的具体方案具有审查和是否上会讨论的决定权;
·二是具有和其他县级领导干部同样的测评推荐权;
·三是在常委会上,对已经通过诸多程序确定的拟任免人员,具有和其他常委同样的任免投票权。但实际上县委书记可以对干部选任工作进行程度不同的把控,比如决定什么时间动手调整干部,或向分管干部工作的副书记,或组织部长以商量的口气提出比较具体的意见。
李克军指出只要县委书记通过各种渠道委婉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很少有人会说不。李克军任县委书记期间,他们提名县里的一个干部做副县长,上级领导机关却没有同意。李克军于是亲自给该领导打电话,陈述了这名干部的优点。
随后该干部顺利上任。对县管官员而言县委书记可以决定其任免和去留。对地级市市管干部而言,县委书记的建议权也有一定分量。因为上级组织部门和上级党委往往会尊重县委书记的意见。县委书记对干部任用有话语权,很容易转化为更多的权力。
除了干部任用外,县委书记还程度不同地掌握了整个县的实际财权和涉及金钱的各种工程项目。按照现行体制一般是县长和县财政局掌财权。但实际上具体的钱怎么用,用在哪儿县委书记也可以左右,大额资金也会通过正规的程序,比如召开县委常委会进行审核,但无论怎样资金使用的最终决定权掌握在县委书记手中。
至于有很大获利空间的工程项目,虽然是县长副县长和建设局长负责工程项目的发包,但实际操作中县委书记想包给谁,也有办法搞定相应的官场"潜规则",由此衍生。如在任何一个现场办公或常委讨论的场合,发言的顺序须按照"大家心知肚明"的规定先是副职然后是县长。
最后由书记一锤定音,李克军说中国正处于法治社会的转型期,现行的法规政策往往与基层的实际情况不符,因此需要县委书记根据更加复杂的现实进行决策和决断。尤其是当很多上级布置的工作时间紧迫时,即使是出于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也需要确定一个人的权威,这种情况下个人的威力和魅力往往容易被放大。
李克军认为县委书记的权力"既大又小",这里所谓的"大"是说他们的权力涵盖面宽机动性大。大部分公共事务可以在县(市)范围内得到处理也可以说"非规施政"的空间比较大。
所谓"小"是指改革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县(市)在法定的权限内无法解决即"合法权力"相对小,要办成一件事或者平息某些不容拖延的社会矛盾有时需要先斩后奏或斩而不奏;有时则需要打政策法律的"擦边球"甚至不得不闯红灯"、"越红线"。"走钢丝"、"打险牌"采取某些政策法规依据不够,充分的措施甚至违规手段才能实现既定工作目标或维持正常运转,县委书记们称之为"灵活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