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欧庙遗址的考证,看春秋楚文化的发展历程

前言

欧庙遗址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欧庙镇东侧的陈河村、张东村,在年为配合郑万高铁建设而进行了发掘,其年代从东周至唐宋,以东周时期最为丰富,是鄂西北地区一处以楚文化为主的遗址。

从日用陶器所表现出的主要文化内涵来看,欧庙遗址与其周边的襄阳真武山遗址、宜城肖家岭遗址、宜城郭家岗遗址均属于同一楚文化的区域类型。

而与鄂西峡江地区的秭归庙坪遗址、鄂东地区鲁台山遗址、江汉平原西部的当阳赵家湖墓地之间的差异性相对明显。

欧庙遗址地处汉江西岸,靠近渭河和汉江交汇处,与渭河流域的邹湾遗址聚落距离极近,推测二者性质相近,均出于拱卫宜城楚皇城的军事考虑。

一、襄阳地区的楚文化

自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安徽寿县率先出土了一批战国晚期的楚国铜器。随之19年,在安徽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幽王墓被盗掘,楚文化由此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20世纪50年代在湖南开启了对楚文化遗存的发掘和研究,到70年代时,对于楚文化的发现和研究重心转移至湖北,对襄宜地区楚文化的发现,也随之开始。

最早可以追溯至年,在襄阳山湾砖瓦厂取土发现部分青铜器,并于-年对山湾墓地进行了发掘。

这一时期,襄阳地区楚墓的发现比较少,如襄阳蔡坡楚墓,以及在调查楚皇城遗址时发现的雷家坡战国墓地等。

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末,东周楚文化遗存的考古发掘在整体上明显增多,这一时期楚文化遗存发现的数量呈井喷式增加而自春秋中期起的楚文化谱系就基本建立起来,楚文化面貌也逐渐明晰。

二、欧庙遗址简述

1、地理环境

襄城区为襄阳市中心城区,位于鄂西北部汉水中游以南,东、北临汉江。北为南阳盆地,以南经宜城至钟祥为汉江“夹道”,实为汉江盆地西北部的延伸,与襄城东与南阳盆地相沟通,是鄂、豫、川、陕的交通要塞,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

欧庙遗址位于襄阳中部汉江河谷冲击平原地带,即襄宜平原地区。其主要位于汉江南岸,为汉江冲积形成的阶地、漫滩、沙洲,海拔90米以下,有明显的中、上游地域特征,欧庙镇至宜城市段较为开阔,呈西北-东南走向,地势平坦,且欧庙镇汉江出境处即为襄城区最低点,海拔标高58米。

2、遗址发掘简述

以水渠、村公路为界,发掘区分南、北两区,南区文化堆积丰厚,时代跨度长,保存完好

北区因受农业活动影响而破坏严重,地层堆积薄。共揭露各类遗迹共计56个,其中水井和灰沟各有处,灰坑最多,有47座、墓葬和灶址分别都仅有1处。

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铜器、骨角器、铁器等。陶器有鬲、鼎、盂、豆、罐、甗、钵、盆、纺轮、网坠、陶拍等几类。

石器有磨刀石、石砧、石斧、石凿及制作石器的半成品。铜器有鱼钩、铜镞、铜铃、盖弓帽、带扣、削刀等。

铁器有铁锸、铁凿、铁斧、铁钉等。骨角器有骨针、骨锥、梅花鹿角、骨簪等。

三、欧庙遗址东周遗存类型

欧庙遗址以东周时期的遗存为主,跨越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遗址内出土的陶器特征较为明显,陶器组合稳定,且陶器的特征变化清晰。

陶器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对其它遗物而言,陶器具有使用率高且易损耗的特点,因此陶器的演变速度更快,在欧庙遗址的各类遗物中,陶器数量最多,器类丰富。

四、欧庙遗址文化因素及性质

欧庙遗址出土的日用陶器在陶器组合上是鬲、盂、豆、罐、盆,早期可能受周文化影响,具有一定的周文化因素,同时也吸收了部分地方因素。

但是在春秋中期基本文化面貌开始转变为楚文化面貌,直到战国晚期陶器仍具有楚文化因素的特点。

欧庙遗址是一处以楚文化因素特征为主导的遗址。但除了楚文化因素特征外,还表现出其他文化因素的特征。

湖北是楚文化集中地,而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理条件和历史背景,这一地区也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征。

在襄阳地区,西周至春秋时期,由于分封制,此地是“汉阳诸姬”的封地,小国林立,此时各国均呈现出受中原姬周文化影响较深的特点。

而已发掘的遗存中,目前可以探知的典型文化主要有:位于汉水以北襄阳樊城区以邓城城址为中心的邓文化和随枣走廊的曾(随)文化,他们都对楚文化的形成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同时,王光镐先生和石泉先生等人根据文献学、历史地理学等并结合考古资料考证出楚武王迁都郢应在今宜城楚皇城或其附近区域。

郢都的营建和发展带动了襄宜平原地区楚文化的兴盛。一般认为,同一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存在着层次上的差别,其中以中心聚落或城址为最高,尤其以都城意义最为特殊。

楚皇城无疑是襄宜平原楚文化遗存中等级最高者,其周围楚文化遗存根据普查约60多处,分别又以小胡岗、郭家岗、楚皇城、邹湾遗址为中心集中分布在宜城的南、西南、东南、北部。

楚皇城附近的雷家坡、魏岗两个墓地可能为下等贵族和庶民墓,中上等贵族墓可能位于宜城西、南边缘的岗地上。

欧庙遗址的位置紧靠宜城市北缘,属于楚皇城的辐射范围内,同时与邹湾遗址距离较近,虽二者发掘面积不多,聚落面貌不完全,就仅窥见的遗存可知,二者文化面貌相似度大,出土遗物均十分丰富,年代相近。

五、与周边地区同期文化遗存的差别

1、襄阳地区与同时期其它遗存

襄阳地区与欧庙遗址处于同一时期的遗址主要有以下几处:宜城郭家岗遗址、襄樊真武山遗址、枣阳周台遗址、宜城肖家岭遗址等。

郭家岗遗址是在年9-12月,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和宜城市博物馆联合发掘,发掘面积平方米

郭家岗遗址是一处较为典型的以楚文化为主的遗址,发掘有房址、灰坑、井三类共计个遗迹单位,出土有大量的西周晚期到战国晚期的陶器、石器和铜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等。

真武山遗址隶在年10月到年7月,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襄阳市博物馆对其进行正式了发掘,发掘面积平方米,以西周中期到战国中期遗存为主,另有汉、宋、明代的少量墓葬。清理出灰坑、房屋和井等遗迹,出土有陶器、铜器、石器和骨蚌器等遗物。

真武山遗址在欧庙遗址以北且距离较近,但其位于汉水南岸,更接近南阳盆地南缘,其前期受到周文化因素的影响更大。

但是春秋中期以后,基本属于典型楚文化范畴,与欧庙遗址在文化面貌的主体因素上基本相同,差异总体不大。

年7~9月,襄樊市考古队收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组织力量对周台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发掘面积达.9平方米。

发现新石器时代和周代遗存,以周代遗存为主体,时代约从西周中期至战国中期偏早阶段,遗存的第二期至第六期为东周阶段。

发现有灰坑、灰沟、房址、水井和墓葬等多种类型的遗迹,以及大量石、铜、铁、陶等各类质地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2、江汉平原西部地区同时期遗存

江汉平原西部地区包括荆州市、荆门市以及宜昌东部。地处江汉平原的中西部,以平原为主,东面属江汉平原东部,西部、北部和南部之边缘则属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地带,为阶地和丘陵,长江从西向东贯穿全区,沮漳河自北向南注入长江。

地势平坦,河渠纵横。这一地区是楚文化的腹心地区,有发现有江陵纪南城、江陵雨台山墓地,以及当阳赵家湖墓地等重要遗址。

赵家湖墓地是江汉平原西部典型楚文化遗存,和欧庙遗址均具有典型楚文化的器物,但是又具有一定的地方区域特征,可能反映了一定区域文化传播,如欧庙遗址不常见的小口鬲可能是江汉平原西部江陵一带传入的。

、鄂西峡江地区同时期遗存

鄂西峡江地区主要是指宜昌市以上西陵峡以西的长江三峡区。包括的县市有秭归、巴东等。

纵观这一地区楚文化的进程,首先在西周中晚期,楚文化已对巫山地区有了一定影响,到春秋中晚期和战国早期时,楚文化已覆盖了瞿塘峡以东的巫山地区,战国中期晚段至战国晚期早段,楚文化进入峡江腹地忠县一带,并控制了长江干流沿线地区。欧庙遗址与庙坪遗址在文化面貌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欧庙遗址和庙坪遗址东周时期的文化面貌在主体上是楚文化,但庙坪遗址的地方特色更为浓厚,巴文化影响较为明显,因而与欧庙遗址属于楚文化不同的区域类型。

4、鄂东地区同时期遗存

鄂东地区在春秋早中期文化遗存发现较少,重要的主要有:罗田庙山岗遗址、武穴鼓山越人墓、大冶五里界春秋城址和阳新港下古矿井遗址。

鄂东地区鲁台山墓地与欧庙遗址的文化面貌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在于东周时期二者均显示出较大的楚文化因素,个性在于对比同为襄宜平原地区、江陵当阳地区的东周遗存。

鲁台山墓地则受“汉阳诸姬”影响颇大,更多地承袭西周文化,且还可能受淮河地区等文化因素的影响,因而差异性更多,二者属于楚文化不同的区域类型。

而欧庙遗址的文化因素以楚文化为主,还包含有一定的周文化因素,它与周边的郭家岗、肖家岭和真武山遗址应属于楚文化的同一种区域类型,而与枣阳周台遗址、江汉平原西部、鄂东地区、峡江地区的楚文化分属不同的区域类型,但互相有一定的文化传播和交流。

同时,根据欧庙遗址的地理位置、周边遗存情况、出土遗物等,推测其性质是出于军事考虑与西部的邹湾遗址一同拱卫楚皇城所建。

结语

欧庙遗址是一处以楚文化为主要内涵的遗址,且欧庙遗址所发现的楚文化遗存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在时代上,遗址中遗迹、遗物最丰富的时期是战国中、晚期,此期揭露有水井、灶址和房基址,出土有青铜小件、铁器与石制工具等,说明这一时期人类活动最频繁,文化最发达。

襄阳欧庙遗址的文化内涵丰富,时代跨度大,虽然只在遗址边缘进行小面积地发掘,仍收获颇丰。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7102.html